控制工程学院“微心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贵州开展支教活动

撰稿人:祁曼发布者:魏艳发布时间:2025-08-02浏览次数:

七月的黔中大地,群山叠翠,生机盎然。近日,我校控制工程学院“微心愿”实践团跨越千里,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三中学,开启了为期 7 天的暑期支教活动。此次活动由关岭县教育局、县团委牵头组织,实践团队以科技赋能教育,将AI辅助手段融入“五育并举”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有绘画、舞蹈、书法、足球、篮球等常规课程,更创新性地融入了职业体验和 AI 机器人等特色课程,为当地200余名儿童送上了一份别开生面的“暑期成长大礼”。

常规课程培育多元素养

绘画课上,孩子们紧紧围着实践团成员陶俊凯,他正在用AI工具将静态画作输出为动态视频,孩子们好奇又兴奋,他们举着《我AI我的祖国》主题画作,想让这番盛世跃然纸上。舞蹈教室里,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响起,周欣悦正带领孩子们学习现代舞。书法课上,墨香四溢。顾佳淇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教起,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认真练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句标语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足球和篮球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卢夏鸣不仅传授基本的运动技巧,还组织了小型比赛,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常规课程

特色课程打开新世界大门

职业体验课上,指导老师周嫄根据关岭县的实际情况,用AI生成了医生、苗族银匠、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师等职业体验卡。让孩子们在重新认识家乡的独特职业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望向远方的窗。机器狗笨笨的出现,更是引起了轰动,它背着用3D打印的笼屉,为孩子们送去礼物,与孩子们在操场上互动,让科技改变生活在此刻具象化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色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周嫄说。


向孩子们展示乡村振兴与民族特色融合职业

机器狗和孩子们互动

千里情缘书写教育帮扶新篇章

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园林村的乡间小道上,驻村第一书记陶红权陪同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多户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与家长和孩子面对面交流。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仡佬族男孩、父母在外打工的苗族三姐妹、妈妈独自照管的布依族兄弟俩,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据关岭县三中陆志兴老师介绍:“学校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学业状况不稳定,老师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家访。” “要让孩子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梦想都被惦记着。”指导老师周嫄的话,道出了帮扶的真谛 —— 不仅要送物资,更要送希望;不仅要扶知识,更要扶志气。

(控制学院 撰稿/摄影:综合;审核:曹秀中)

走访仡佬族孩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