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9月3日至5日,设计艺术学院10余名来自淮安、南京、徐州的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辅导员林佳燕的带领下,开展“寻访家乡红色足迹,赓续家乡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先后走访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同志故居、小萝卜头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张纯如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学习、情景微党课等形式,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在周恩来纪念馆,师生们参观了8月31日新开展《系好人生第一扣——周恩来励志故事展》。励志图强、忠诚爱国、坚守正义、文明友爱、严于律己、敬业奉献六个板块的图文资料和珍贵藏品高度浓缩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随后,团队来到纪念馆内按1:1复制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展区,这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中,海棠花树掩映着古朴的廊柱,仿佛将时光拉回总理在此生活工作的26个春秋。在周恩来同志故居——这座见证了总理12年童年生活的明清建筑群中,团队深入感受了伟人成长的家庭环境与精神根基。
小萝卜头纪念馆内,大家凝视着“共和国最小烈士”宋振中的雕像,聆听他8岁牺牲前的故事。小萝卜头在狱中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用草纸装订成“课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引发同学们感慨。数媒23322陈婷在参观的时候哽咽了:“他都没尝过糖是什么味道,连一支铅笔都视若珍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太幸福了,可这样的幸福来之不易啊!”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家怀着无比沉重和悲痛的心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通过文字史料、影像记录、遗骨遗物等,深入了解了1937年南京沦陷的过程和日军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来自产品24321的张慧说:“虽然我在南京长大,却未去过该纪念馆,因为我深知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始终没有勇气直视那些惨无人道的画面。今天直面了这么多令人发指的史料证据,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愤怒。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来之不易的和平。”
“忘记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在张纯如纪念馆,师生们通过六个主题展区,深度了解了这位用生命揭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华裔女作家的一生。展馆内陈列着张纯如的手稿、采访笔记及《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原始资料,生动还原了她辗转中美日三国,为挖掘历史真相、搜集证据开展的艰难追寻与写作。
设计艺术学院将以“寻访家乡红色足迹,赓续家乡红色基因”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沉浸式深度探访红色场馆,将思政教育场域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上好每一次“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资源成为滋养成长的活教材,让行走实践成为铸魂育人的新课堂。
(设计学院 撰稿:林佳燕;摄影:综合;审核:罗启宝)